現代社會步伐急速,無論是男或女,難免要承受沉重壓力;尤其是在疫情下,情緒問題更是不容忽視。新城電台特備節目《我芝訂23周年》主持陳小芝、啤梨、懷鈺日前邀請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、精神科專科醫生莊勁怡接受訪問,解構都市精神健康問題。
壓力有助了解心理狀況
新冠疫情嚴峻,確診人數持續居高不下,不少市民因擔心自己和一家大細會「中招」,而承受著壓力。身為媽媽的懷鈺直言,在疫情下,自己不但擔心年幼女兒,又擔心同住父母、外傭姐姐會病,憂心「困獸鬥」下會齊齊「中招」。啤梨亦指爸爸年紀大,長期要去醫院覆診,因擔心對方到醫院增染疫機會,因此他便協助爸爸到醫院拎藥;但當他到醫院見到很多人,便如臨大敵、猶如「打仗」般緊張起來,以酒精搓手液等為自己消毒防疫。
莊醫生表示,當接受大量疫情資訊時容易感受到壓力,從而充斥著擔心和悲觀想法;但有壓力不代表情緒出現問題,或患上精神疾病,相反其實有助了解自己心理狀況。
她指出,慌張可分為不同程度,若出現嚴重焦慮更可影響身體狀況。她舉倒,不少人擔心進入醫院等高危地方時會「中招」,所以會做大量個人衛生防護措施;但過度擔心時,則可能在去醫院前幾天,已出現胃口變差、發噩夢、影響睡眠質素等表現。
啤梨提到在疫情下自己經常感到肚餓,擔心是出現焦慮問題的徵兆。莊醫生表示,大腦負責統籌大量信息,包括情緒上的信息,加上食慾又與大腦相關,所以有部分人情緒欠佳的時候會吃得較多,又或是胃口會因此而變差;而飲食失調的患者甚至需要接受治療,改善飲食狀況。不過,她提醒暴飲暴食可由不同原因所致,每宗個案不同,需進一步了解,但提醒在疫情下應保持均衡飲食,維持健康身體。
夢境反映潛意識
都市人工作壓力大,節目亦關注女性精神健康,不少女性都有過與工作環境相關的噩夢。小芝亦指因擔心自己工作表現,20年來經常夢見自己在直播室無碟播歌而出現冷場(Dead air)。
莊醫生引用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著作《夢的解析》指夢境可以反映我們的潛意識,想了解夢境,先要了解夢中自己有甚麼情緒,並從中作出一個深層的自我發現,藉此或有助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。
情緒問題無分性別
節目中,懷鈺提到自己曾受抑鬱病所困擾。莊醫生指研究上女士較容易有情緒問題,但據她的臨床觀察,男士同樣發現有不少情緒問題。她舉例其實男士們亦有機會出現產後抑鬱問題,他們無法面對巨大壓力,從而導致不願回家,甚至出現逃避照顧孩子等行為,但並不代表不愛家人。同時,受現今的社會框架所影響,不少男士有著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的概念,不願在人前哭泣,也不願向他人表達情緒。
她提醒,哭泣牽涉到由「交感神經」及「副交感神經」組成的自律神經;哭泣時會受交感神經影響,增加腎上腺素分泌、心跳加快;哭泣後副交感神經就會起作用,讓我們處於放鬆狀態,因此哭泣過程其實有助紓發情緒,釋放壓力。
她強調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,而壓力可引致腦部分泌失調,所以無論男女都有機會患上情緒病。對此,她提醒女士們要多觀察身邊男士,不可輕視男士情緒健康問題。